【知行合一】的境界?是什么...
来源:南阳书法学校 | 发布时间:2019/5/7 11:02:06
知行合一不仅指
知道了、做到了
更有三层境界
见山是山(见一切现象)
见山不是山(悟到本质)
见山还是山(回归现象即本质)
王阳明说:你未看此花时,则此花与心同归于“寂”;来看此花时,则花便在心中一时“分明”起来,由此而可知花不在心外。按常识,山岩上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,是与心无关的,是客观存在。但王阳明说的“寂”并不是“不存在”,而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。
要了解“良知”意义上所讲的“知行合一”,我们要先简略了解一下“良知”。我们要首先指出:“良知”不是知识,甚至不完全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“德性之知”。最早提出“良知”概念的是孟子:“不学而知者,良知也;不学而能者,良能也。
王阳明所说的“致良知”,就是“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,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”,也即是要把作为我们的本原性实在的良知如实地展示出来,显现出来。这一呈现良知的过程,就是“知行合一”。
在“致良知”的前提之下,属于主体实践领域之内的全部事物,都是被“吾心之良知”所浸润、所涵摄的。
良知是我们的本原性实在,是我们内在的本质力量,因此以“知行合一”为体现方式的“致良知”的活动,也就是把我们内在的本质力量,把人的真实的存在性,体现到自我生活的全部过程的根本途径。
人正是通过这种“知行合一”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在社会中的现实生存的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,王阳明提出了“心外无物”或“无心外之物”的观点。
王阳明是在“龙场悟道”之后提出“知行合一”之说的,因此“知行合一”也就代表着他第一期思想创新的主要成果。他说:
立什么样的志,成什么样的人。
越是艰难处,越是修心时。
人没有坚定的信念,就容易被人利用。
有一颗强大的内心,便能无往而不胜。
顺应自己的本性,保持自己的良知。
我心由我不由天。只要此心不动,如何都是安然。
用尽一生,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。